當前位置:
什么是激光擺動焊接技術?基于能量編程的高精度焊縫質量調控機制與應用

什么是激光擺動焊接技術?基于能量編程的高精度焊縫質量調控機制與應用

2025-09-11 16:27 中測光科
12

    從汽車工業的輕量化鋁合金車架焊接,到航空航天領域的精密構件連接,對焊縫質量的要求日趨嚴苛——不僅需保障穩定的熔深與良好的間隙橋接能力,更需有效抑制氣孔、飛濺等焊接缺陷。傳統激光焊接技術采用線狀熱源,難以適配復雜工況下的高質量焊接需求。而激光擺動焊接技術通過“基于路徑的能量編程”創新思路,構建了焊縫質量“定制化”調控的技術框架,為解決復雜焊接難題提供了系統性方案。該技術的核心邏輯在于:通過選取特定擺動模式構建“能量分布骨架”,結合工藝參數協同優化,最終實現對熔池流體動力學行為與匙孔穩定性的精準控制。


激光擺動焊接技術


    一、技術本質:從“固定熱源”到“可編程能量路徑”的技術躍遷

    激光擺動焊接并非激光束的簡單偏移運動,而是一套以“目標路徑能量質量”為核心的閉環調控系統。其技術原理可分解為三個核心環節:

    1.目標導向的擺動模式選取:根據具體焊接需求(如橋接5mm及以上間隙、抑制鋁合金焊接氣孔、實現超深熔焊等),確定具備對應“能量分布特征”的擺動模式。例如,需強化側壁熔合時,優先選取能量可集中于路徑兩側的模式;需實現熔池劇烈攪拌時,則選取具備交叉路徑的模式。

    2.運動學特征主導能量分布規律:每種擺動模式的瞬時速度、加速度及路徑曲率,直接決定激光光斑的“能量駐留時間”與“能量作用時序”。其中,駐留時間長短決定局部能量密度高低;能量作用時序則主導熔池的預熱、攪拌與凝固過程,進而對焊縫組織性能產生深遠影響。

    3.工藝參數微調鎖定最優工況:通過調節擺幅(能量空間覆蓋范圍)、頻率(能量時間重復速率)、焊接速度等關鍵參數,進一步優化能量分布的均勻性與針對性,最終實現熔池行為的“定制化”調控——如通過高頻擺動抑制飛濺,通過大擺幅拓展熔合區范圍。


    二、四大核心擺動模式:運動學差異驅動的能量分布特性

    不同擺動模式的運動學特征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其能量在時空維度呈現獨特分布規律,進而適配不同焊接場景。以下四類主流模式的技術特性尤為關鍵:

    1.ZigZag模式:能量集中于路徑銳邊,適用于大間隙橋接

    ZigZag模式采用“分段直線運動+瞬時轉向”的路徑設計,其運動學特征具有顯著辨識度:直線段保持較高勻速,保障焊接效率;到達路徑頂點時,速度瞬時降至零,理論上加速度趨近無窮大(即“運動學奇點”)。

    該特征直接導致能量分布呈現“兩極分化”:直線段能量分布均勻,頂點處因駐留時間延長形成“能量熱點”。該模式的技術優勢在于,頂點的高能量密度可增強側壁熔合能力,大擺幅工況下能有效橋接寬間隙;但需特別注意,頂點區域過熱易引發匙孔反沖壓力驟增,可能誘發飛濺缺陷,需通過頻率參數微調平衡風險。

    2.Sine/Cos模式:能量平滑過渡,兼顧焊接穩定性與焊縫成型質量

    與ZigZag模式的“銳邊轉向”不同,Sine/Cos模式采用連續平滑的曲線路徑,切向速度沿路徑呈正弦規律變化:中心線處速度達到峰值(能量駐留時間短),波峰與波谷處速度降至最低(能量駐留時間長),且全程加速度變化平緩,無沖擊性轉向。

    其能量分布呈現“條狀集中區”特征——路徑兩側的波峰與波谷形成連續高能帶,既能保障側壁充分熔合,又規避了ZigZag模式的沖擊性轉向缺陷。在高頻(>100Hz)工況下,該模式可形成寬淺熔池,有效抑制飛濺,特別適用于對焊縫成型美觀度要求較高的場景(如不銹鋼裝飾構件焊接)。

    3.8字形/無窮大(∞)模式:中心能量疊加,高效解決氣孔缺陷

    8字形與無窮大模式是運動學最為復雜的擺動類型,通過“雙環形平滑轉向+中心點交叉”的路徑設計,形成獨特的“二次經過”特征:不僅環形遠端存在速度低谷(能量集中),中心點更會被激光兩次掃描,形成穩定的“能量疊加區”。

    該能量分布的核心技術優勢在于強熔池攪拌能力:中心疊加區的持續高溫與高頻交叉剪切作用,可打破熔池內氣泡束縛,促進氣體排出——這一特性正是解決鋁合金焊接氣孔問題的關鍵。在高頻(150200Hz)工況下,該模式還能實現晶粒細化,提升焊縫力學性能,是航空航天鋁合金構件焊接的優選方案。

    4.螺旋形模式:能量時序可控,實現面狀熱源定制化

    螺旋形模式的路徑由“最終直徑、螺距、旋轉速度”共同定義,其運動學核心為“連續變化的曲率”,切向速度可通過控制算法保持恒定或平滑增減。該模式能量分布的關鍵在于“時序可控性”,具體表現為:

    小螺距+高轉速:路徑重疊率高,形成均勻“面熱源”,適用于圓形貼片密封焊、激光熔覆等面狀熔化任務,可保障焊接表面平整;

    大螺距+低轉速:軌跡清晰可見,可用于焊接表面織構化處理;

    向內收斂路徑:焊接收尾階段可集中能量填補中心弧坑,有效抑制裂紋缺陷,特別適配圓形焊縫的起收弧控制(如管道環焊)。


    三、工藝參數協同調控:擺幅與頻率的時空調控機制

    在激光擺動焊接工藝體系中,擺幅(空間維度參數)與頻率(時間維度參數)是核心正交參數,二者的協同調節直接決定能量分布的最終效果;結合焊接速度,可實現從“線狀熱源”到“面狀熱源”的全工況覆蓋。

    1.頻率:定義能量作用的時間維度特征

    頻率決定激光對熔池的“沖擊重復頻率”,不同頻率區間的技術效果差異顯著:

    低頻(<50Hz):能量周期性特征明顯,熔池易出現“脈沖式”波動,適用于需刻意保留周期性焊縫組織的特定場景(如部分特種合金焊接);

    高頻(>100Hz):激光對熔池的沖擊作用連續化,可抵消局部能量波動,實現宏觀能量均勻化——參考網頁圖3可知,200Hz頻率下的能量密度分布遠較10Hz更為平緩,能有效抑制飛濺與匙孔不穩定現象。

    2.擺幅:定義能量作用的空間覆蓋范圍

    擺幅決定能量的空間分布邊界,其參數選取需與焊接間隙、板材厚度精準適配:

    大擺幅(>1.8mm):以犧牲局部能量密度為代價,實現更寬的熔合區與更強的橫向作用力——參考網頁圖4可見,2.4mm擺幅下的流體流速覆蓋范圍顯著大于0.6mm,適用于橋接3mm及以上大間隙;

    小擺幅(<1mm):能量高度集中于中心線區域,可對高斯光斑的能量分布進行“塑形”(柔化或銳化),適用于薄板高速焊(如鋰電池極耳焊接),能避免燒穿缺陷并保障熔深均勻。

    3.關鍵協同參數:擺動重疊率

    擺幅、頻率與焊接速度共同決定“擺動重疊率”(相鄰擺動路徑的重疊程度):高重疊率(小擺幅+高頻+低速度)可形成面熱源,適用于激光熔覆;低重疊率(大擺幅+低頻+高速度)可形成類線狀熱源,適用于深熔焊。該參數是連接“擺動模式選取”與“實際焊接工況”的核心紐帶。


    四、擺動模式選型指南:基于焊接需求的精準匹配方案

    激光擺動焊接的核心技術價值在于“按需匹配”——根據具體焊接工況選取最優模式與參數組合。以下為典型焊接需求的選型建議:

    結語:從“經驗驅動”到“機理驅動”的焊接技術轉型

    激光擺動焊接技術的突破,本質上實現了焊接技術從“經驗驅動”向“物理機理驅動”的轉型。通過解析擺動模式的運動學特征與能量分布規律,工程技術人員可擺脫傳統試錯法的局限,基于焊接目標進行能量路徑的逆向設計。未來,隨著人工智能(AI)算法與實時傳感技術的深度融合,激光擺動焊接將進一步實現“工藝參數自優化”,適配更為復雜的焊接場景(如異種金屬焊接、極端厚度差構件焊接等),成為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技術支撐。


咨詢熱線(Tel): 0591-83855102

E-mail:uki@measopt.com

聯系人:翁女士(UKI)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西三環智能產業園A3棟

版權所有? 中測光科(福建)技術有限公司
聯系我們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