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領域,飛機發動機的安全穩定運行至關重要。然而,發動機部件,尤其是葉片,長期面臨高周疲勞和異物損傷的威脅,這可能導致部件失效,甚至引發嚴重的航空事故。激光沖擊強化(LSP)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問題帶來了新的曙光。

激光沖擊強化的原理并不復雜。高功率密度(GW/cm2)且短脈沖(ns級)的激光,在穿過透明約束層(如水或玻璃)后,作用于金屬表面。這使得金屬表面局部迅速電離,產生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當沖擊波壓力超過材料的Hugoniot彈性極限(HEL)時,材料發生塑性變形。隨著沖擊波向材料內部傳播,其強度逐漸衰減,當低于HEL時,塑性變形區周圍的材料發生彈性變形。沖擊波消散后,彈性變形區域恢復,與塑性變形區相互作用,最終在材料表層形成一定深度的壓應力,從而提升材料性能。
LSP技術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探索與突破。它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蘇聯的研究人員發現激光脈沖對金屬表面的沖擊遠超傳統理論預估。早期探索多在真空環境下進行,這限制了其工業應用。直到1968年,美國桑迪亞實驗室提出透明約束層技術,突破了真空環境的限制。1977年,Wright航空實驗室采用透明約束層與黑色保護層組合,獲得GPa級沖擊壓力,為后續工業應用奠定了基礎。
進入1990年代,LSP技術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美國通用電氣航空發動機部門利用第一代激光系統,驗證了LSP對提高F101發動機風扇葉片疲勞壽命的顯著效果。隨后,更先進的激光系統不斷問世,加工效率和殘余壓應力層穩定性不斷提升。1995年,LSP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在美國空軍的批準下,開始廣泛應用于航空發動機部件,大幅降低了人工檢測和維護成本。此后,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不同國家的研究各有側重,共同推動了該技術的發展。
LSP技術對航空發動機抗疲勞和抗外物損傷能力的提升效果顯著。通過引入壓縮殘余應力和優化微觀組織,它能有效提升部件的疲勞壽命。壓縮殘余應力可以降低平均應力、改變裂紋尖端應力場、延緩裂紋擴展速率;微觀組織演變,如表面納米晶和高密度位錯,也能抑制裂紋形核和擴展。眾多研究表明,LSP處理后的葉片在遭受外物損傷后,疲勞強度仍能維持在較高水平,對多種航空材料的疲勞性能都有改善作用。
不過,LSP技術在應用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吸收層與約束層的穩定性會影響激光沖擊的均勻性和效果;薄壁葉片加工時易出現變形問題;復雜幾何結構和集成葉盤處理難度較大;高溫部件的殘余應力穩定性不足;榫接結構的LSP處理存在困難;激光能量過高還可能引發剝離現象。針對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正在積極探索改進方向,如實時在線監測和精確控制涂層及水膜厚度、優化工藝和應用輔助材料、研發新型工藝等。
激光沖擊強化技術在飛機發動機部件應用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間。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不斷改進,LSP有望在航空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提高飛機發動機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為航空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咨詢熱線(Tel): 0591-83855102
E-mail:uki@measopt.com
聯系人:翁女士(UKI)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西三環智能產業園A3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