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制造領域,SiC晶舟作為承載晶圓進行高溫制程的關鍵部件,其性能直接關乎芯片生產的穩定性與良率。當前主流的SiC晶舟制造工藝主要有四種,在成本、壽命及適用場景方面呈現顯著差異,以下將逐一解析。

一、帶CVD-SiC涂層的石墨晶舟:低成本的基礎方案
石墨因具備優異的加工性能,可通過多道工序由整塊材料直接制成一體單件式晶舟,基礎制造成本較低。但由于石墨本身為多孔性材料,直接暴露于半導體制程中易產生顆粒(partical),因此必須在其表面涂覆一層厚度約100μm的CVD-SiC涂層,以隔絕石墨基體。
然而,該工藝存在顯著短板:CVD-SiC涂層的厚度控制難度較大,尤其在深孔、邊角等復雜部位易出現涂層過薄的問題。更為關鍵的是,石墨與SiC涂層的熱膨脹系數(CTE)不匹配——在25-1400℃區間內,SiC的平均CTE為4.4×10??/℃,而石墨為7.1×10??/℃,這導致涂層在多次升降溫后極易脫落。涂層脫落后,腐蝕性氣液會滲入多孔石墨內部且難以清除,進一步加劇高溫制程中的顆粒問題。此類晶舟壽命最短,通常僅約1年,適用于對成本敏感的低頻次生產場景。
二、帶CVD-SiC涂層的重結晶SiC晶舟:長流程的性能平衡方案
重結晶SiC晶舟的制造流程更為復雜:先將多個單元零件分別進行燒結與加工,再通過Si膏將各零件膠接,經高溫結合為整體后,最終涂覆100μm厚的CVD-SiC涂層。由于重結晶SiC本身呈多孔結構,若無涂層保護,同樣會在半導體制程中引入顆粒,因此涂層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該工藝的核心優勢在于解決了熱膨脹系數不匹配問題——重結晶SiC基體與SiC涂層的CTE相近,減少了因溫度變化導致的涂層脫落風險。但Si膏膠接的結合區耐溫性低于SiC本體,且酸洗、碰撞等操作仍可能造成涂層破損,其使用壽命約2-3年,略長于石墨基晶舟。不過,冗長的制造流程導致其成本居高不下,更適用于對穩定性有一定要求且可接受中等成本的場景。
三、無CVD涂層的一體單件式SiC晶舟:高純度下的加工難題
此類晶舟無需涂層保護,但其表面必須致密,因此依賴兩種致密SiC材料:無壓燒結SiC(SSiC)和反應燒結SiC(RBSiC,又稱矽滲透SiC、SiSiC)。由于SiC無法像石英那樣通過熔接組合零件,必須從粉末直接成型并燒結為一體單件式晶舟的近似形狀,而SiC的高硬度又導致后續加工難度極大,這使得其制造成本顯著攀升。
兩種材料各有局限:RBSiC含有10%-15%的游離硅,耐溫性受限(通常低于1400℃),且游離硅易被HF酸刻蝕產生顆粒;SSiC雖耐溫性更優,但成型與加工難度更高。此類晶舟適用于對純度和結構完整性要求極高的特殊制程,但高昂成本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
四、KallexSiC組合式晶舟:長壽命的高端解決方案
Kallex工藝采用純度達99.675%的無壓燒結SiC(SSiC),先將材料加工為標準化單元零件,再通過SSiC螺釘、螺母及插銷組合固定成整體晶舟。由于無需涂層,從根源上避免了涂層脫落產生顆粒的風險。
其核心優勢在于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可長期承受1600℃高溫,且對HF酸等腐蝕性介質具有優異抗性,使用壽命可達5年以上。這種組合式設計既規避了一體成型的加工難題,又保留了SSiC的高穩定性,雖初期投入較高,但長期使用成本更低,是高端半導體制程的理想選擇。
總結:按需選擇,適配具體場景
四種工藝各有側重:帶CVD涂層的石墨晶舟以低成本滿足基礎需求;重結晶SiC涂層晶舟在穩定性上實現小幅提升;一體單件式無涂層晶舟聚焦高純度特殊場景;而Kallex組合式晶舟則以長壽命和高可靠性引領高端市場。隨著半導體制程向更高溫度、更嚴苛環境發展,兼具穩定性與經濟性的組合式工藝或將成為主流趨勢。
咨詢熱線(Tel): 0591-83855102
E-mail:uki@measopt.com
聯系人:翁女士(UKI)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西三環智能產業園A3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