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低碳轉型的背景下,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光伏產業突破產能瓶頸與成本制約的關鍵驅動力。背接觸硅太陽能電池(BC電池)因其正面無柵線的結構特性,在建筑光伏一體化、新能源載具等對美觀性與功能性兼具的應用場景中展現出顯著優勢。然而,傳統制備工藝的復雜性與稀有材料依賴問題,長期以來構成了該技術規?;瘧玫闹饕萍s因素。近期,隆基綠能在激光圖案化技術領域的突破性研究,為背接觸異質結電池(HBC)的效率提升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推動該技術向太瓦級產能應用邁進。

技術演進背景與傳統工藝瓶頸分析
背接觸電池技術的發展可追溯至1975年普渡大學提出的叉指背接觸(IBC)電池概念,2007年特拉華大學開發的異質結背接觸(HBC)結構進一步優化了光吸收與電荷傳輸性能。2022年,隆基綠能以HBC結構實現26.8%的轉換效率紀錄,彰顯了該技術路線的技術潛力。但傳統HBC電池面臨雙重技術挑戰:其一,背側圖案化工藝(如光刻、噴墨打印)存在流程繁復、功率損耗顯著等問題,導致電池效率僅能達到22.5%;其二,異質結技術對稀有金屬銦與貴金屬銀的依賴,在太瓦級產能需求下,材料供應鏈穩定性與成本控制成為產業規?;l展的核心瓶頸。
激光圖案化技術驅動的HBC電池技術革新
結構設計優化與性能突破
隆基綠能研發的HBC電池采用n型晶體硅(n型/c-Si)基底,疊加氫化非晶硅鈍化層(i:a-Si:H/n:a-Si:H與p-i:a-Si:H/p:a-Si:H)、ITO透明導電層及金屬電極的多層級結構。通過精確調控電極接觸間距至780μm、優化P/N摻雜比例至1.4,有效降低了漏電流效應。該結構在300-1100nm光譜范圍內的外部量子效率(EQE)超過80%,表面反射率低于10%,展現出全光譜光吸收的優異性能。在關鍵性能指標上,指定測試面積(243cm2)效率達27.3%,全M6晶圓平均效率26.93%,短路電流密度42.10mA/cm2,創下同類技術的效率新紀錄。
激光圖案化工藝體系革新
HBC電池制備流程包含12個核心工藝環節,其中三次激光圖案化工藝(P1、P2、P3)構成技術革新的核心。P2環節采用532nm綠光激光,能量密度閾值控制在94mJ/cm2;P3環節結合355nm紫外激光與140nmSiNx鈍化層,將界面溫度精確控制在700℃以下,避免鈍化層熱損傷。與傳統光刻工藝相比,全激光圖案化技術顯著提升了電池電性能:短路電流密度(Jsc)與填充因子(FF)指標均實現突破,其技術優勢源于激光工藝對前表面鈍化層的無損加工特性,規避了光刻工藝中堿性蝕刻液對鈍化層的損傷效應。
致密鈍化接觸(DPC)技術突破
為優化界面接觸性能,研發團隊提出三種抑制外延生長的技術路徑,最終采用SPET(高溫促進SiH?生成)策略,在240℃條件下沉積i0鈍化層。實驗數據表明,當微結構因子R*從0.76降至0.40時,接觸電阻率從93mΩ·cm2顯著降低至43mΩ·cm2,載流子有效壽命在中低注入水平下較傳統190℃工藝提升顯著。該技術通過微結構調控優化接觸性能,為電池效率提升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驗基礎。
材料替代方案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針對太瓦級產能下銦、銀等關鍵材料的稀缺性挑戰,隆基綠能實現兩項突破性進展:采用7nmITO+30nmSnO?復合透明導電層的無銦電池效率達26.5%,基于銅漿金屬化技術的無銀電池效率達26.2%,從材料體系層面解決了傳統異質結技術的資源約束問題。在環境可持續性方面,HBC電池的有效工藝時間僅為TOPCon技術的1/3,低溫工藝顯著降低碳足跡。ESMR評估顯示,全激光圖案化HBC電池在效率、可擴展性等維度優于PERC、TOPCon、SHJ等主流技術,展現出更顯著的規?;瘧脻摿?。
工程化驗證與產業應用前景
試點生產線制備的144片182mm×91mmHBC電池組件,經第三方檢測驗證,中位數效率達26.8%,單組件輸出功率634W,通過TüVRheinland認證,實現了從實驗室研發到工程化應用的關鍵跨越。這一成果標志著HBC電池技術已具備產業化推廣的技術基礎。
從產業發展視角看,激光圖案化技術驅動的HBC電池革新,不僅實現了轉換效率的里程碑式突破,更通過材料體系創新與工藝流程優化,為光伏產業解決成本控制與可持續發展難題提供了系統性方案。隨著該技術的持續迭代與規?;瘧茫辰佑|電池有望在建筑光伏一體化、高效地面電站等場景中引領新一輪技術變革,為全球清潔能源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咨詢熱線(Tel): 0591-83855102
E-mail:uki@measopt.com
聯系人:翁女士(UKI)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西三環智能產業園A3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