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像鏡頭光學設計領域,漸暈作為一種調節通光特性的技術手段,其應用兼具必要性與潛在風險。該技術通過選擇性限制特定視場的光束傳播范圍,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邊緣視場成像質量,卻可能導致系統性能穩定性下降、制造工藝難度激增等問題。其中,非對稱漸暈與過度漸暈兩類應用方式,更是造成鏡頭設計后期優化受阻、量產良率偏低的關鍵因素。本文基于光學設計原理,系統剖析漸暈對成像系統的多重影響,深入解構非對稱與過度漸暈的風險機制,并結合優化算法邏輯提出科學的設計原則與實踐路徑。

一、漸暈的雙重效應:對成像系統的基礎影響解析
漸暈的本質是通過物理或光學手段對鏡頭有效通光孔徑進行約束,其作用并非局限于光通量調節,而是對成像質量、雜散光控制及系統穩定性產生多維度影響,呈現顯著的“雙刃劍”特征。
1.光通量與雜散光的平衡調節
從光能量傳遞角度看,漸暈最直接的作用是導致邊緣視場照度衰減。由于部分本應抵達像面的邊緣視場光線被攔截,成像畫面會呈現中心至邊緣的亮度梯度變化,此現象在大視場鏡頭(如廣角攝影鏡頭、安防監控鏡頭)中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漸暈可有效阻擋以極端角度入射的雜散光,減少因光線多次反射、折射產生的鬼影、眩光等光學干擾,這也是工業鏡頭、車載成像鏡頭等對畫質純凈度要求較高的場景中,保留適度漸暈的重要技術依據。
2.成像質量的雙向動態變化
漸暈對調制傳遞函數(MTF,用于量化鏡頭還原細節能力的核心指標)的影響具有復雜性,既存在正向優化作用,也伴隨潛在風險:
正向作用:裁剪高像差光線,提升局部MTF表現
軸外視場的光線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攜帶更顯著的像差(如彗差、像散、場曲等),此類光線是導致邊緣視場MTF下降的主要原因。通過漸暈攔截該部分高像差光線,可等效“篩選”出成像質量更優的中心光束,使邊緣視場的MTF曲線平滑度與峰值顯著提升,這是漸暈在鏡頭優化中最核心的應用價值。
潛在風險:引入偽像與點擴散函數(PSF)畸變
若采用“硬漸暈”(通光邊界具有銳利邊緣),在高反差場景(如強光與陰影交界區域)中,像面易形成清晰的陰影邊界,破壞畫面連續性;即使采用“軟漸暈”(通光邊界照度漸變),被約束的光束形狀也會改變PSF的對稱性——理想狀態下圓形的點光源成像,可能因光束非均勻攔截呈現橢圓形、不規則多邊形等畸變形態,直接影響細節還原精度與畫面銳度。
二、非對稱漸暈的風險機制:從光瞳畸變到優化失控
在超薄鏡頭、微型成像模組等空間受限場景中,部分設計方案會采用單邊非對稱漸暈(僅在子午面單側實施光束攔截),試圖通過壓縮光學結構體積滿足安裝需求。然而,這種設計方式會直接破壞光束傳播的對稱性,引發一系列連鎖問題,其中非對稱像差激發與優化算法失效是最核心的風險點。
1.核心問題:光瞳形態與光線路徑的雙重偏移
正常成像系統中,光瞳通常呈現圓形或對稱橢圓形,光束中心軸線(主光線)與像面中心保持對齊,確保光線傳播的對稱性與穩定性。而單邊非對稱漸暈的引入會導致:
光瞳形態畸變:子午面內的有效光瞳會向未實施漸暈的一側偏移,形成“偏心月牙形”“非對稱橢圓形”等不規則形態,破壞光束截面的對稱性;
光線路徑偏移:原本對稱入射的光束被單側攔截后,剩余光束的重心會向未攔截側偏移,主光線與視場中心的對齊關系被打破,等效于在系統中引入“偏心光闌”,導致光線傳播路徑的非對稱偏移。
2.關鍵風險:彗差激增與優化過程失控
非對稱光瞳形態最易激發的是彗差(典型軸外像差,表現為點像拖影、邊緣細節模糊且呈非對稱分布),且此類彗差難以通過優化算法有效校正,具體風險機制如下:
優化算法的“信息盲區”:當前主流光學設計軟件(如Zemax、CodeV、Synopsys)采用的阻尼最小二乘法(DLS)等優化算法,依賴大量均勻分布的光線樣本計算像差與靈敏度矩陣。單邊非對稱漸暈導致通過光瞳的光線僅集中于單側區域,算法僅能獲取局部光束的像差信息,無法感知被攔截區域的光線特性。例如,調整某片透鏡的曲率參數時,算法可能判定該調整可改善當前可見光束的像差,但實際可能導致被攔截區域的光線像差急劇惡化;當后續迭代中結構參數變化使被攔截光線進入通光區時,會引發像質的突發性崩塌。
像差校正的“惡性循環”:為壓制子午面的非對稱彗差,設計人員往往需犧牲軸上球差、弧矢面MTF等其他關鍵指標,最終導致系統性能失衡——要么邊緣視場勉強達標但中心視場性能下降,要么小視場成像合格而大視場完全失控。
從工程實踐角度看,單邊非對稱漸暈通常是設計方案不完善或空間約束極端苛刻下的無奈選擇,其帶來的像質隱患遠大于體積壓縮的收益,因此在無絕對必要時應堅決避免采用。
三、過度漸暈的隱患:公差敏感性激增與像質假象
在鏡頭優化過程中,部分設計方案存在“過度依賴漸暈提升MTF”的誤區——通過將有效光束壓縮至極窄范圍(如僅允許透鏡中心5%以內的區域通光),使軟件模擬中的MTF曲線呈現優異表現。但這種優化結果本質是“幾何限制掩蓋像差缺陷”的假象,核心風險在于系統對制造與裝調公差的敏感性急劇提升。
1.原理分析:微小誤差的放大效應
當有效光束被限制在極窄區域時,原本在大光束條件下可通過“平均效應”抵消的微小誤差,會被顯著放大,具體表現為:
中心偏敏感性提升:光闌前后的光學元件若存在微米級的中心偏移(Decentration),極窄光束會直接偏離預設像面位置,導致MTF值驟降;
傾斜敏感性提升:鏡片若存在0.1°以內的傾斜誤差,會顯著改變極窄光束的傳播角度,引發像點位移與畫面偏移;
面形誤差敏感性提升:透鏡中心區域的微小面形不規則(如局部凹陷、凸起),會直接影響整個有效光束的波前質量;而在大光束條件下,此類局部誤差的影響會被整體光束平均化,對成像質量的干擾可忽略不計。
2.實際危害:像質穩定性缺失與量產難題
過度漸暈的設計方案在軟件模擬中雖表現出優異的MTF指標,但在實際應用與量產過程中會暴露嚴重問題:
像質穩定性差:軸上視場因漸暈程度較低可能保持正常成像,但稍大視場的有效光束質量會急劇下降——由于該類視場的“優質光線”比例過低,當環境條件變化(如溫度波動導致鏡片熱脹冷縮、不同波長光線傳播特性差異)時,光束傳播路徑易發生改變,導致像質瞬間崩潰;
制造良率低下:量產過程中,鏡片的厚度偏差、裝調的偏心誤差、表面面形誤差等難以控制在過度漸暈方案要求的極高精度范圍內,最終可能導致產品良率僅維持在10%20%,大幅推高生產成本與交付周期。
四、優化算法視角:非對稱與過度漸暈的失效機制
要深入理解兩類漸暈的風險本質,需結合光學優化算法的工作邏輯展開分析。當前主流光學優化算法本質是“多變量、非線性、約束條件下的像差最小化問題”,其有效運行依賴均勻的光線樣本、可靠的靈敏度矩陣(雅可比矩陣)與穩定的可行域,而非對稱與過度漸暈恰恰破壞了這三大核心基礎。
1.光線樣本的“信息缺失”與“分布失衡”
優化算法需通過追跡大量光線計算像差(如RMS波前差、點列圖RMS半徑、MTF值等),以評估當前設計方案的性能。非對稱漸暈導致光線在光瞳內分布極端不均(如僅集中于單側區域),過度漸暈則使參與計算的光線總量驟減,兩者均導致算法獲取的像差信息“片面且失真”——算法無法全面感知整個光束的像差狀態,僅能基于局部光線樣本做出判斷,導致對系統性能的評估偏離實際情況。
2.靈敏度矩陣的“失真”與“方向誤導”
靈敏度矩陣(雅可比矩陣)反映目標函數(像差)對設計變量(如透鏡曲率、厚度、間距、非球面系數等)的變化率,是算法確定變量調整方向與步長的核心依據。非對稱漸暈條件下,靈敏度矩陣的計算僅基于局部光線樣本,無法反映變量調整對被攔截區域光線的影響。例如,某一變量調整可能改善當前可見光束的像差,但同時會導致被攔截區域光線的像差惡化;當后續迭代中結構變化使被攔截光線進入通光區時,會引發目標函數的劇烈波動,導致優化過程不穩定。
3.可行域的“扭曲”與“局部極小值陷阱”
光學優化中的可行域是指滿足所有約束條件(如系統總長、后焦距、鏡片邊緣厚度、最小口徑等)的設計變量組合范圍。非對稱漸暈相當于在光瞳上施加非對稱的硬性幾何約束,使可行域呈現極端非線性與非對稱性,大幅壓縮有效設計空間。算法在尋找最優解時,易陷入由該約束引發的局部極小值,無法探索到全局最優設計方案;同時,算法需兼顧像差最小化與光束攔截范圍控制,進一步增加了優化難度,導致迭代過程難以收斂。
五、成像鏡頭設計的科學原則與實踐路徑
基于上述風險分析,成像鏡頭設計中應遵循“優先校正像差、適度應用漸暈、強化公差驗證”的核心邏輯,具體可落實為以下三大原則:
1.以像差校正為核心,弱化漸暈依賴
漸暈的定位應是“輔助優化手段”,而非“核心像差解決方案”。設計初期需通過合理的光學結構設計(如優化鏡片組數、引入非球面或自由曲面)、光焦度分配(科學規劃各鏡片的屈光力比例)、材料選型(采用異常色散材料校正色差)等方式,優先將球差、彗差、像散、色差等核心像差控制在合理范圍。僅當結構優化達到技術瓶頸,且邊緣視場MTF仍無法滿足需求時,再考慮引入漸暈進行輔助調節。
2.實施適度、對稱的漸暈設計
若確需應用漸暈,需嚴格遵循“適度性”與“對稱性”原則:
對稱設置:優先采用圓形或對稱橢圓形漸暈,保持光束傳播的對稱性,避免激發非對稱像差;
漸進調節:從10%20%的光束攔截率開始,逐步增加攔截程度,每一步調整后均需同步評估MTF變化與公差敏感性——若攔截率超過40%仍無法滿足性能要求,需重新審視光學結構設計,而非繼續加大漸暈程度。
3.強化公差分析,確保可制造性
任何包含漸暈的設計方案,均需開展嚴格的蒙特卡洛公差分析:通過模擬量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隨機誤差(如鏡片中心偏、厚度偏差、表面面形誤差、裝調傾斜等),量化評估像質指標的波動范圍。若分析結果顯示“誤差超過某一閾值后MTF顯著下降”,需及時調整漸暈方案或優化光學結構,確保設計方案具備工業化量產的可行性與穩定性。
非對稱與過度漸暈的應用風險,本質是“用幾何約束替代光學本質優化”的設計理念偏差所致。在成像鏡頭設計中,優良的光學方案應通過科學的結構設計、材料選型與像差校正,實現全視場、全工況下的穩定成像,而非依賴光束攔截掩蓋設計缺陷。漸暈可作為優化后期的輔助手段,但需嚴格控制其對稱性與適度性,并通過全面的公差分析驗證方案可行性。唯有遵循光學設計的本質規律,平衡性能指標與制造可行性,才能規避技術陷阱,開發出兼具高畫質與高穩定性的成像鏡頭產品。
咨詢熱線(Tel): 0591-83855102
E-mail:uki@measopt.com
聯系人:翁女士(UKI)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西三環智能產業園A3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