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硫化鋅光學鏡片亞表面損傷(“亮絲”)成因分析與全流程解決方案

硫化鋅光學鏡片亞表面損傷(“亮絲”)成因分析與全流程解決方案

2025-10-13 14:15 中測光科
5

    在紅外光學系統、激光設備等高端裝備的核心部件制造中,硫化鋅鏡片作為關鍵光學元件,其表面與亞表面質量直接決定裝備的光學傳輸效率與使用壽命。然而,在硫化鋅鏡片加工實踐中,企業常面臨一類典型質量問題:經研磨拋光后的鏡片在自然光下觀測表面光滑平整,但若置于暗場照明或高角度側光環境下,表面會浮現線狀明亮缺陷(行業內俗稱“亮絲”),此類缺陷不僅導致鏡片光學性能劣化,更可能造成批量產品報廢,給生產帶來顯著經濟損失。

    事實上,“亮絲”并非硫化鋅鏡片表面的顯性污漬或霉變,而是亞表面損傷在特定光照條件下的視覺表征。其本質是鏡片加工過程中,亞表層形成的微米級微裂紋、晶界開裂或微孔洞等缺陷——當光線照射時,這些缺陷會產生強烈的光散射效應,若缺陷呈線狀分布,散射光便會匯聚形成肉眼可見的“亮絲”。要解決這一問題,需先系統剖析其形成機理,再針對性構建全流程管控方案。


硫化鋅光學鏡片亞表面損傷(“亮絲”)成因分析與全流程解決方案


    一、硫化鋅鏡片“亮絲”的核心成因解析

    硫化鋅作為典型的硬脆型光學晶體(莫氏硬度3.5-4,斷裂韌性約0.9MPa·m1/2),其加工特性與常規光學玻璃存在顯著差異,亞表面損傷(“亮絲”)的形成主要源于加工工藝失當與材料固有缺陷兩大維度,具體可分為四類關鍵誘因:

    (一)研磨工藝失當:亞表面損傷的主要源頭

    研磨工序是硫化鋅鏡片成型的基礎環節,其核心是通過金剛石磨料的“犁削”與“脆性斷裂”作用去除材料余量,但若工藝參數設計不合理,會直接在鏡片亞表層埋下損傷隱患,形成深度可達磨料粒徑1-3倍的“亞表面損傷層”,具體問題包括:

    1.磨料粒徑梯度跳躍過大:部分生產單位為縮短加工周期,采用“粗磨→精磨”兩步式研磨,如從800目(粒徑約18μm)直接過渡至2000目(粒徑約6μm)。由于細磨磨料粒徑過小,無法觸及粗磨形成的深層裂紋(深度可達18-54μm),導致裂紋殘留于亞表層,成為后續“亮絲”的核心誘因;

    2.研磨壓力與時長失控:為追求材料去除效率,部分企業將粗磨壓力從標準的0.1MPa提升至0.3MPa,或過度延長粗磨時長,導致亞表面損傷層深度從常規5μm增至12μm以上;同時,若磨頭與工件轉速比失衡(如磨頭轉速3000r/min、工件轉速500r/min),會產生額外剪切應力,進一步加劇微裂紋的萌生與擴展。

    (二)拋光工藝無效:損傷層清除不徹底

    拋光工序的核心目標是去除研磨殘留的亞表面損傷層,但若工藝設計存在偏差,不僅無法實現損傷清除,還可能形成“表面掩蓋效應”,具體表現為:

    1.拋光余量不足:若研磨后亞表面損傷層深度為8μm,而拋光僅設定5μm的去除余量,未清除的3μm裂紋會被表面光滑層暫時掩蓋,后續經清洗、鍍膜(如鍍膜過程中200℃加熱)或環境溫度變化時,表面層易開裂,“亮絲”再度顯現;

    2.拋光材料匹配性差:選用硬度過高的拋光介質(如莫氏硬度9的氧化鋁拋光液)加工硫化鋅,會在拋光過程中產生新的微劃痕;或采用剛性較強的聚酯拋光布,無法實現“柔性拋光”,反而加劇應力集中,誘發新的亞表面損傷;

    3.“粉底式拋光”誤區:部分工藝通過短時間、低壓力拋光,在鏡片表面形成1-2μm厚的極薄光滑層,看似掩蓋裂紋,實則未解決根本問題,鏡片裝機后易因振動、溫度波動導致表面層破損,“亮絲”復發。

    (三)加工應力累積:硬脆材料的隱性損傷源

    硫化鋅的脆性特質使其對加工應力極為敏感,全加工流程中的應力累積會直接誘發亞表面缺陷,具體包括:

    1.裝夾應力:采用剛性夾具固定工件時,若夾具壓力不均勻(如邊緣壓力比中心高0.05MPa),會在鏡片邊緣形成應力集中,誘發微裂紋;

    2.工藝應力疊加:研磨、拋光各工序的局部應力(如研磨剪切應力、拋光壓力應力)會不斷累積,當總應力超過硫化鋅的斷裂韌性閾值時,亞表層的微小缺陷會迅速擴展為可見裂紋;

    3.溫度應力:若加工過程中冷卻液溫度波動超過10℃,鏡片內外層會形成溫度梯度,產生熱應力,進一步加劇亞表面損傷。

    (四)材料固有缺陷:先天質量隱患

    硫化鋅鏡片通常采用化學氣相沉積(CVD)工藝制備,材料內部結構的不均勻性會形成先天缺陷,在加工過程中易轉化為“亮絲”,具體包括:

    1.晶界缺陷:CVD制備過程中若溫度控制不當(如局部溫差超過50℃),會導致晶粒尺寸不均(1-10μm),晶界寬度增加,加工時晶界易發生開裂、拔晶,形成微孔洞;

    2.雜質與密度不均:材料沉積時若混入碳顆粒、氧雜質(含量超過0.01%),或存在局部密度偏差(如密度差0.05g/cm3),這些“薄弱區域”在加工中會優先形成微裂紋;

    3.內應力殘留:CVD后若退火工藝不充分(如退火溫度低于300℃、保溫時間不足2h),材料內部會殘留內應力,加工時易與工藝應力疊加,誘發亞表面損傷。


    二、硫化鋅鏡片“亮絲”的全流程解決方案

    解決硫化鋅鏡片“亮絲”問題的核心邏輯是“源頭控制-過程優化-檢測攔截”,通過構建全流程質量管控體系,將亞表面損傷層徹底清除,具體實施路徑分為四步:

    (一)原材料質量管控:從源頭降低缺陷風險

    原材料的選擇與檢測是規避“亮絲”的基礎,企業需與供應商明確技術要求,并建立到貨抽檢機制:

    1.明確材料技術指標:要求CVD硫化鋅材料的晶粒尺寸偏差≤2μm、晶界寬度≤0.1μm,雜質(碳、氧)含量≤0.01%,密度偏差≤0.02g/cm3,內應力≤5MPa;

    2.到貨抽檢流程:原材料到貨后,采用金相顯微鏡觀測晶粒結構,通過超聲探傷檢測內部密度均勻性,同時在暗場照明下(光源波長550nm、照度1000lux)抽檢,排除已存在內應力或微裂紋的毛坯;

    3.預處理工藝:對合格毛坯進行預熱退火處理(溫度350℃、保溫3h、降溫速率5℃/min),消除材料內應力,降低加工過程中的應力敏感風險。

    (二)研磨工藝優化:階梯式控制損傷深度

    研磨工序需遵循“每道工序徹底清除上道損傷”的原則,通過精細化參數設計降低亞表面損傷層深度:

    1.磨料粒徑梯度設計:采用“800目→1200目→1500目→2000目”的四步階梯式研磨,每道工序的磨料粒徑控制為上一道的1/2-2/3,確保細磨可完全覆蓋粗磨的損傷層深度;

    2.研磨參數精準管控:粗磨階段壓力設定為0.1-0.15MPa、轉速2000r/min,精磨階段壓力降至0.05-0.08MPa、轉速1500r/min,磨頭與工件轉速比保持1:1.2(如磨頭2000r/min、工件1660r/min),減少剪切應力;同時控制冷卻液溫度波動≤5℃,避免溫度應力;

    3.工序間檢測:每道研磨后,采用激光干涉儀測量亞表面損傷層深度,確保下道工序的磨料粒徑可覆蓋該深度(如檢測損傷層深度6μm,下道磨料粒徑需≤3μm),若發現損傷超標,立即調整工藝參數。

    (三)拋光工藝優化:徹底清除亞表面損傷

    拋光工序需兼顧“損傷清除效率”與“表面質量”,通過科學設計工藝參數與材料匹配方案,實現損傷層的完全去除:

    1.拋光余量確定:基于研磨后損傷層深度檢測結果,設定拋光余量為損傷層深度的1.2-1.5倍(如損傷層深度8μm,拋光余量設為10-12μm),確保充分清除損傷;

    2.拋光材料匹配:選用氧化鈰拋光液(粒徑0.5-1μm、濃度15%-20%),并將pH值調至8-9(弱堿性環境可提升硫化鋅拋光效率,減少新損傷);拋光布選用軟質聚氨酯材質(厚度5-8mm),實現“柔性拋光”,避免二次損傷;

    3.拋光參數優化:拋光壓力控制為0.03-0.05MPa,轉速1000-1500r/min,拋光時間按“基礎清除時間+20%冗余”設置(如基礎時間2h,實際設為2.4h),確保損傷層徹底去除;同時采用實時溫度監控,維持拋光環境溫度穩定(25±2℃)。

    (四)全流程檢測體系:及時攔截缺陷

    建立覆蓋“原材料-研磨-拋光-成品”的全流程檢測機制,確保每道工序無缺陷流轉:

    1.研磨后檢測:采用500倍暗場金相顯微鏡,在45°側光下觀測鏡片表面,若發現微小亮絲,立即回溯研磨工藝(如調整磨料粒徑、降低壓力),待缺陷清除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

    2.拋光后終檢:成品鏡片先置于暗場照明箱(光源波長550nm、照度1000lux),從0-90°多角度觀測,確認無“亮絲”;再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測量表面粗糙度(要求Ra≤0.01μm),通過激光散射儀檢測亞表面損傷(要求損傷層深度≤0.5μm);

    3.成品穩定性測試:對合格成品進行溫度循環測試(-40℃至80℃,10個循環)與振動測試(頻率10-2000Hz,加速度10g),驗證“亮絲”是否復發,確保鏡片在服役環境下的穩定性。


    硫化鋅鏡片亞表面損傷(“亮絲”)的管控,本質是精密光學加工全流程的質量閉環管理。其核心并非依賴單一工序的優化,而是通過原材料質量篩選、研磨工藝階梯式管控、拋光損傷徹底清除與全流程檢測攔截的協同,將亞表面損傷風險降至最低。

    在紅外光學、激光加工設備等高端裝備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硫化鋅鏡片的質量要求將進一步提升。企業需以工藝精細化、檢測標準化為核心,通過持續的參數試驗與數據積累,構建適配自身生產的“亮絲”管控體系,為高端光學裝備提供性能穩定、質量可靠的核心元件,同時提升自身在精密光學加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咨詢熱線(Tel): 0591-83855102

E-mail:uki@measopt.com

聯系人:翁女士(UKI)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西三環智能產業園A3棟

版權所有? 中測光科(福建)技術有限公司
聯系我們
公眾號